B2对伊打击凸显隐轰重要性,轰20迟迟未露面,中国隐轰何时到来?
最近美军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六架B-2从关岛出发,不声不响绕开伊朗防空雷达,把福尔多和纳坦兹两个核设施给扬了。
伊朗那边防空部队估计到现在都没想明白,头顶上飞过的这堆幽灵是怎么做到全程隐形的。
这事儿看着像是B-2在炫技,其实对隔壁桌正在憋大招的轰-20研发组来说,心里多少有点五味杂陈。
中国从2016年就开始说"隐身战略轰炸机在研",八年过去还是只闻楼梯响。
去年两会空军领导那句"快了快了",现在回头看看更像立了个flag。
倒不是科研人员不努力,关键是这活难度系数堪比让新手村玩家直接单挑终极BOSS。
咱们手里现役最猛的轰-6,原型还是人家苏联1952年首飞的图-16。
相当于别人从冷兵器时代开始练剑,咱们要直接跳到激光枪时代,中间差着好几代技术代沟。
现在搞轰炸机设计有点像玩俄罗斯方块,既要形状匹配又要兼顾后续组合。
你看美军的B-2搞纯隐身设计,机腹下4.5米长的弹舱带常规弹药确实够用,但遇上咱们家鹰击-21这种7米起步的高超音速大块头就抓瞎了。
科研人员现在做的,等于要在保持隐身性能的同时,既要让机身扛得住超音速飞行的结构强度,还要把弹舱拓成能装下东风快递的大货箱。
这感觉就像让体操运动员穿着隐形衣做托马斯全旋,还得背个双肩包不露破绽。
现在网上总有人拿歼-20的成功经验往轰-20身上套,其实这完全是两个维度的工程。
战斗机讲究的是短平快,轰炸机玩的是持久战。
举个实际例子,大型飞翼构型的飞控系统复杂程度,比常规布局高几个量级B-2当年试飞时要同时控制11个舵面,咱们现在要给这具"飞行熨斗"加上超音速能力,相当于在超跑底盘上装重型卡车的动力系统。
最近有军迷发现西北某试飞基地出现奇怪的气动模型,据说是某种融合了菱形截面和背负式进气道的新构型。
这个设计思路倒是挺有意思,既保持低可探测性,又给弹舱腾出纵向空间。
不过具体到工程实现上,怎么解决超音速飞行时的激波干扰,怎么平衡隐身涂层与气动热载荷的关系,这都是要掉头发的大坑。
说到战略需求,现在其实面临双重挤压。
一方面要防着美军搞的"穿透式制空"概念,另一方面自家反介入/区域拒止体系又需要空中打击平台前出第二岛链。
轰-20如果真像外界猜测的能带6枚高超音速导弹,配合歼-20形成"隐身快递"组合,那西太平洋的战略天平可能真得重新校準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种级别的战略装备,与其急着亮相,不如把每个子系统都调教到位,毕竟B-21最近试飞也磕磕绊绊不是?
最近翻到航天科技集团某篇论文挺有启发,他们在研究3D打印整体承力结构。
如果真能用上钛合金整体打印技术,说不定能解决超音速飞翼结构强度难题。
再联想到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某型自适应发动机,或许这两项技术正在悄悄解决轰-20的动力和结构瓶颈。
军工研发就像冰山,露出水面的可能只是实际进度的三分之一。
说到最后,其实轰-20的难产恰恰反映了中国军工的进步。
以前咱们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,现在变成打什么仗就造什么装备。
这种需求牵引的发展模式,虽然前期看着费劲,但真要是磨出来了,那就是直接站在技术鄙视链顶端。
就像现在没人会嘲笑歼-20一样,等轰-20真出来那天,这些年的等待估计都会变成"中国速度"的新注解。
看着美军B-2在波斯湾秀操作,咱们这边倒也不必着急。
战略武器讲究的是"十年磨一剑,出鞘即封喉",与其抢个首发位置,不如确保亮相就是完全体。
再说了,现在福建舰都海试了,北斗组网完成了,陆基中段反导也练熟了,轰-20这个最后拼图,该来的时候自然就来了。
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